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身边不少朋友和茶友,都有盘手串的雅好。
从沉香、小叶紫檀,到菩提、蜜蜡琥珀,以及各种玉石。
品茶的时候,一只手拿茶杯,另一只手也不歇着,就用几根手指相互配合着盘弄手串。
上个月,一位朋友生日,特地选了一串沉香做礼物。
所幸投其所好,朋友上一次来茶室喝茶时,那串沉香已经盘出些许温润的光泽了。
一边喝茶,一边听着串珠碰撞的声响,倒也有些意趣。
图片
村姑陈虽然没有这个爱好,但平日里喝茶,也习惯顺手把玩手上的品茗杯。
用指腹轻轻摩挲杯身,感受茶杯外壁传来的温度。
手绘的杯子,就看花鸟的神韵,看人物的情态。
若是郎红,就赏它独特的玻璃质感,在光线下流动的光彩。
手捏一只精巧的品茗杯,轻轻转动手腕,360度地欣赏把玩,这是带把茶杯没有的优势。
罗汉杯、竹节杯、高足杯、折腰杯,杯型各异,千奇百态,各有韵味。
图片
《2》
曾经有茶友来问,品茗杯的杯型这么多,用来喝白茶,选哪种最好?
不同的杯型,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喝茶体验。
但相比主泡器和冲泡手法对茶汤滋味的影响,不同杯型的品茗杯之间,差距并不大。
从实际来看,并不存在喝白茶一定要用某种杯型的说法。
但既然茶友问了,咱们还是展开聊聊,各种常见的杯型,各有什么特点。
闻香杯,杯型细长高挑,持杯时手指覆于杯上,优雅秀气。
因为杯口窄,用闻香杯喝茶,香气不容易飘散,反而会被聚集在杯中。
喝白茶时爱好闻香的茶友,不妨入手一只闻香杯。
图片
卧足杯,通俗来说,就是杯底没有圈足,紧贴着茶桌。
造型敦厚的卧足杯,重心低,放在茶桌上十分稳当。
开口宽大,用它品茶时,茶杯内壁的图案透过清浅的茶汤,一览无遗,颇有意趣。
罗汉杯,形状像拔罐时用的玻璃罐,上窄下宽,整体圆润,手感厚实。
杯腹较宽,肚量大,能容纳的茶汤多。
同时,杯口向内收的造型也使它有着不错的聚香效果。
斗笠杯,是独特的倒三角形,形似斗笠,因而得名。
夏天喝茶,用斗笠杯的频率明显高了,宽阔的开口,较浅的杯身,成就了斗笠杯出色的散热效果。
用沸水冲泡出来的滚烫茶汤,倒进斗笠杯很快就能降温,喝茶不容易烫口。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外,还有压手杯、竹节杯等等,也都各有特色。
图片
《3》
选品茗杯,在杯型之外,还可以参考下面几点。
若是喝白茶,最好选不吸香吸味的瓷质品茗杯。
紫砂一类的材质,表面遍布细密的孔洞,用来盛装茶汤,会折损原有的香气和滋味。
瓷制品茗杯的选择范围很广,白瓷、青花、郎红、柴烧等等,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但购买工艺特殊的品茗杯时,要注意分辨真假优劣。
市场上鱼龙混杂,用贴花冒充手绘、用人工上釉的假柴烧冒充真柴烧的,不在少数。
图片
选购时,买手绘,要着重关注图案的过渡是否自然、色彩搭配是否丰富。
买柴烧,就多看釉面和火痕,釉面过分光洁统一的不能买,火痕变化死板生硬的不能买。
下单之前先做好功课,多学多看,能省去不少麻烦。
无论买茶具还是买茶,都是这个道理。
顺带一提,薄胎的品茗杯散热更快些,视觉效果也更轻盈。
不喜欢外观太臃肿的,可以往薄胎的方向选。
图片
《4》
相比盖碗一类的主泡器,品茗杯的选择并没有太多限制。
挑选自用的品茗杯时,大可以随性一些,先照顾自己的审美和喜好。
遇到特别合眼缘的,在其他方面做些牺牲也无妨。
但还是不建议茶友们买太便宜的品茗杯。
直播间中几块钱一只的“捡漏货”,或是低价甩卖的瑕疵品,很难保证品质。
廉价的茶具,用的都是差劲的泥料,很可能掺杂了不少杂质。
毕竟是日常用来喝茶的茶具,要入口,还是要考虑最基本的安全性。
当然,也没必要因此去买几千上万块的高档茶具。
价格高昂的茶具,大多附加了品牌价值和收藏价值,对新手来说不划算。
图片
在喝茶还未成习惯时,买了太贵的品茗杯,难保不会闲置。
这些贵价茶具,还是更适合懂行的老茶客们。
刚开始喝茶,花个几十块钱,就能买到品质不错的白瓷品茗杯。等经验丰富了,再往更高层次尝试。
前段时间,以梅、兰、竹、菊为灵感,定制了一套《四君子》白瓷品茗杯,四位君子皆是不同的器型。
不过百的价格,简约大方的设计,尤其适合新手入门。
若是用来送人,就投其所好,千元之下也有好选择。
送男士,就选简约大气的款式。压手杯、青花山水杯等等,与男性气质更相符。
若是送给女性,可以挑一些精致优雅的款式。
手绘的花鸟、缠枝纹、郎红等,都比较受欢迎。
总的来说,茶具的选择丰俭由人,茶友们根据自身情况去选即可,切记理性消费。
图片
《5》
无论是名窑珍品,还是寻常小盏,只要合乎心意,都能用它品出别样滋味。
温润如玉的白瓷杯、釉色灵动的郎红盏、造型别致的竹节杯、高足杯,每一只杯子,给一场茶事带来的气质都是不同的。
有时花哨的手绘用腻了,再换回白瓷杯,颇有种返璞归真的野趣。
当然,喝茶的乐趣,不仅在茶、在茶具,更在当下的心境。
不妨随性一些,手边有什么杯,就喝什么茶。
若喝茶处处都要紧绷着弦,倒失了本心。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好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